符慧山
教授(二级岗)、博导
个人主页: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uishanfu
课题组主页: http://spart.buaa.edu.cn
电子邮箱: hsfu@buaa.edu.cn
办公地点: 沙河主楼D1024
研究领域
空间物理、行星物理、空间技术开发应用、理论物理
人才计划
教育部优秀青年团队(培育)带头人(2023年)
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21年)
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3年)
教育工作经历
2001-2005,云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
2005-2010,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物理学博士
2008-2009,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洛威尔分校,联合培养
2010-2012,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2013-20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
2016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教授
荣誉&奖励
思想政治:首都劳动奖章(2022)、北航青年五四奖章(2022)
学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10)、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1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12)、全国空间物理学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13)、亚太无线电大会青年科学家奖(2013)、国际无线电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2014)、欧洲空间局Cluster卫星计划杰出贡献奖(2015)、北航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2016)、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杰出青年学者报告奖(2018)、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第四届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2020)、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北航理工交叉十大科学问题(2022)、美国天文学会高被引论文奖(2022)、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热点论文奖(2022)、《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优秀编委(2022)、《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优秀审稿人(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2)、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2022)、欧洲空间局Cluster卫星计划杰出贡献奖(2022)
教学育人:第二十八届冯如杯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8)、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杰出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20)、北航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20)、北航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22)、北航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2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杰出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23)
公共服务
学校层面: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委员、教代会代表、教代会管理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空间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空间科学科教合作中心主任助理、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中心助理
学院层面:院长助理、研究生教育督导组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本科生班主任、本科生专属导师、本科生学业导师
行业层面: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编委、《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编委、Nature Physics, GRL, APJL, JGR, APJ, PoP等期刊审稿人、多次国际会议主办人/召集人
学术成绩
在偶极化锋面、磁重联、辐射带三个研究方向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尤其是:(1)提出了偶极化锋面产生高能电子的新理论,发现了偶极化锋面对电子的超高效加速,揭示了偶极化锋面的电子尺度结构;(2)开发了一种寻找磁零点的新方法,提供了电子扩散区存在磁零点的证据,揭示了湍动磁重联中的能量耗散;(3)首次发现离散升调的快磁声波,改变了人们对快磁声波的传统认识,并提出了快磁声波产生的新机制。在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RL, GRL, APJL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80余篇。所有论文SCI引用70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SCI引用5000余次。代表性成果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评价为“颠覆了传统观念”,被欧洲空间局评价为“挑战了当前认识”。
代表性论著
01) Fu+, Geophys. Res. Lett., 38, L16104, 2011 (citations: 355)
02) Fu+, Nature Physics, 9, 426–430, 2013 (citations: 236)
03) Fu+, Geophys. Res. Lett., 39, L06105, 2012 (citations: 192)
04) Fu+, Geophys. Res. Lett., 40, 6023–6027, 2013 (citations: 184)
05) Fu+, Geophys. Res. Lett., 39, L10101, 2012 (citations: 180)
06) Fu+, Geophys. Res. Lett., 44, 37–43, 2017 (citations: 172)
07) Fu+, J. Geophys. Res., 117, A12221, 2012 (citations: 151)
08) Fu+, J. Geophys. Res., 119,9089-9100, 2014 (citations: 116)
09) Fu+, J. Geophys. Res., 120,3758–3782, 2015 (citations: 105)
10) Fu+, Astrophys. J. Lett., 870, L22, 2019 (citations: 85)
11) Fu+, J. Geophys. Res., 117, A01203, 2012 (citations: 81)
12) Fu+, Sci. China Earth Sci., 63, 235–256, 2020 (citations: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