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首页 > 往期回顾 >

正文

《自然-物理》:地球“等离子体海洋”存在潮汐现象

2023年01月26日 20:49
作者:肖超 刘文龙
点击:


近日,空间与环境学院空间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刘文龙教授与山东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外多个单位科研人员,利用包括我国嫦娥三号在内的多颗卫星观测数据,首次观测到地球等离子体层中存在月球潮汐信号,并发现其特征与成因显著区别于大气、海洋等区域的潮汐。相关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lunar tide effects in Earth’s plasmasphere”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论文第一作者是山东大学肖超博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何飞研究员,通讯作者是山东大学史全岐教授北航刘文龙教授,北航的合作者还有博士研究生张钊。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第一作者肖超是空间与环境学院和空间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培养的博士,2020年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刘文龙教授,现任山东大学重点资助类博士后。


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对地球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月球本身和地月相互作用等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月球对地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潮汐效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洋潮汐,除此之外,人们在地壳、大气和电离层等不同高度区域都频繁地观测到月球潮汐现象。以上这些区域中的物质以固、液、气三态为主导,其中的月潮特征是由月球引力直接导致的,且大都以半日和半月周期变化为主。以海洋潮汐为例,如图1中地球表面附近的蓝色部分所示,两个高潮分别出现在月球地方时的正午和午夜侧,即地月连线附近,两个低潮则分别出现在月球地方时的晨昏侧即垂直于地月连线附近。然而,在更为广袤的地球磁层中,物质以稀薄的第四态--等离子体形态存在,其中的引力作用往往因其远小于电磁力而被忽略,那里是否还会存在月球潮汐信号?人们对此还不清楚。

   

1. 海洋潮汐(蓝色部分)与等离子层顶潮汐(橙色部分)对比。


本工作通过分析国内外近40年来十余颗卫星(包括中国嫦娥三号,美国THEMIS以及欧洲Cluster等)穿越地球磁层“冷等离子体海洋”(即等离子体层)的数据,首次发现等离子层顶(即等离子体层的外边界)的位置存在清晰的月潮变化。潮汐导致的等离子体层顶高度的变化可达800km,其特性显著区别于绝大部分低高度(如地壳、海洋和大气等)潮汐信号:存在全日周期和全月周期,且高潮只有一个并出现在月球地方时的昏侧附近,其相位领先月球约90对应的低潮也只有一个且出现在月球地方时的晨侧附近(如图1中橙色部分所示)。

本工作还进一步讨论了等离子体层月潮的形成机制。等离子层顶位置主要受到磁层径向电场的影响和调制,作者通过分析电场观测数据发现径向电场也显示出了全日和全月周期的潮汐变化,并与等离子体层顶的潮汐信号相对应。以上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顶高度的潮汐变化可能是由电场的潮汐变化引起的,该形成机制也被两种等离子体层顶模型所检验。这表明,引力和电磁力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等离子层顶潮汐信号特征显著区别于近地面区域仅由引力引起的潮汐信号。

这一新发现更新了我们对潮汐现象的认知,也表明月球对近地空间环境的作用比以前人们设想的更为重要,拓展了我们对地月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他行星系统中卫星和行星的相互作用过程。

                           

图2.等离子体层顶潮汐信号的直接观测证据。(a)等离子层顶的扰动幅度∆Lpp,单位为 地球半径RE,1RE=6371公里)随月相(LP)和磁地方时(MLT)的变化情况,(b)将不同月相下的归一化的扰动等离子层顶位置转换到月球地方时(LLT)的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等离子体层月潮存在全日周期和全月周期,且高潮只有一个并出现在月球地方时的昏侧(LLT=18点)附近,其相位领先月球约90度,对应的低潮也只有一个且出现在月球地方时的晨侧(LLT=6点)附近。


本工作在北航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面上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2-0188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版权所有 © 2016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南三街九号        邮政编码:102206        联系电话:010-61716670Copyright 2016 © sse.bua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